零基础入门到精通

唐诗宋词配乐吟诵-写一篇读《唐诗宋词》有感

我们在诗的国度,从牙牙学语就吟诵唐诗宋词。

春雨时,我们吟: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冬雪时,我们吟:怪得北风急,前庭专如月晖。
春节时,我们吟:爆属竹声声辞旧岁,春雷点点迎新春。
中秋时,我们吟: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思念时,我们吟:故乡今夜思千里,霜鬓明朝又一年。
送别时,我们吟: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。
伤感时,我们吟: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激昂时,我们吟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见长江滚滚来。

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,从牙牙学语时就吟诵唐诗宋词...

春雨时我们吟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” (杜甫,《春夜喜雨》)冬雪时我们吟:“忽回如一答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 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春节时我们吟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 (王安石《元日》)中秋时我们吟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 (苏轼《水调歌头》)思念时我们吟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 (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)送别时我们吟: 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 (王维《送别》)

我们在诗的国度,从牙牙学语就吟诵唐诗宋词。

春雨时我们吟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”
(杜甫,《春夜喜雨》)
冬雪时我们吟版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权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
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
春节时我们吟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”
(王安石《元日》)
中秋时我们吟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(苏轼《水调歌头》)
思念时我们吟:“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
(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)
送别时我们吟: 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”
(王维《送别》)
其实还有很多,偶每种写了一句,希望能帮到楼主~

写一篇读《唐诗宋词》有感

多年来浸淫资本市场的大海,不知不觉成了以交易为生的商人,无形中养成了对数字敏感、对情感粗疏的品性。最近受友人启示,觉得如此下去我可能成为机器人(呵呵),应该多读些诗歌一类的东西,于是买了本《唐宋诗词鉴赏》。以前吟诵诗句应是十年前的事情,不过读书就如老牛吃草,一定要重新反刍几次才另有一番味道,一读下来,忆古思今,诗里诗外,都还颇有些感想。
唐宋在诗词或诗歌艺术上都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,实在并非偶然。一方面由于唐代加大了科举考试的力度,因文入仕的人大大增多,由于古代考试基本以文字定成绩,所以文字上的追求和雕琢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,容易形成一个整体的氛围。而且无论是唐或宋,都对商品贸易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态度,商品流通增多,人员流动加大,出现一些比较繁华的城市,这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,比如两地分居会引起思念之情,比如人员流动会导致旅游比较盛行,比如不少女人有卖身为艺的可能,这都构成了诗词中的情感释放的现实基础。另外还有一层,由于这些诗人大多颇有治国理想,但大多由于浪漫情绪过重而缺乏现实的权术支持,所以仕途上都不很得意,导致唐宋诗词人之间大多都惺惺相惜的多,文人相轻的少,导致文字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交流,共同促进了文字艺术的发展。这大抵就是唐宋诗词能达到中国历史上文字成就颠峰的原因。
在表达的形式上,唐诗相对更注意字字雕琢,文字往往很精练,但形式上比较单一,只有五绝、七绝、七律几种,有时候为保证形式规范,难免有些词语比较生僻或以词害意,影响情感的发挥,所以李白的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和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就试图打破固定的格式,让文字的多少岁情感决定。这种趋势在宋词中得到突破,宋词创造了很多词牌,试图既保证文字一定的规范和旋律,但希望创造出更多的组合形式,所以总体上宋词可能在字的推敲上不如唐诗,但在音律上给人给美。不过和现代歌曲比较起来,由于五线谱的发明,乐器种类的增加,曲的丰富给歌词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,现代的歌词显得更自由、层次更丰富,但多少有些良莠不齐和过于随意的缺陷。

版权声明

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对此本站均没有商业用途,仅供学习与交流;本站不负任何责任! 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QQ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