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础入门到精通

宋词朗读视频 明月几时有-宋词: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 宋·苏轼

宋词: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 宋·苏轼

《水调歌头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(宋神宗熙宁九年)中秋在密州时所版作。这首词以权月起兴,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,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,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,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,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。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,下片表现善处人生。落笔潇洒,舒卷自如,情与景融,境与思偕,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,充满哲理,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。作品原文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(序)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【宋词素描】中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发上来

苏轼《水调歌头》赏析
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,
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。
中秋,皓月当空,银光泻地,
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。
词人举杯望月,
心中生起无限遐思“江畔何人初见月,
江月何年出照人”张若虚痴情的追问,
在苏轼心中回响。
不禁触景生情,睹物思人。
本词开篇,豪迈的意气,
在“把酒问天”中排空直入,
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。
“不知天上宫阙、今夕是何年”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,
突出了他当时“仕”与“隐”的矛盾心理,词人不满现实,
企望天上的纯洁。但天上恰如人间,同样不能圆满,
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。
苏轼遥望月宫,似与嫦娥共舞,
身处瑶池仙境,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。
随着月光的移动,低照在门窗上,
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。
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。
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。
既知此理便“不应有恨”,
从而感情转入理智,化悲怨而为旷达。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蝉娟”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:
既只要人常在,纵然千里阻隔,
也能同赏一轮明月,恍如咫尺相依。
本词通篇咏月,月是词的中心形象,却处处契合人事。
在月的阴晴圆缺中,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,
本词意境虚虚实实:
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‘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。
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:
离合的悲欢,政途的苦闷,
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,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。

版权声明

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对此本站均没有商业用途,仅供学习与交流;本站不负任何责任! 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QQ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