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基础入门到精通

宋词赏析苏轼-一首宋词和赏析

苏轼《定风波》赏析

宋词鉴赏——定 风 波(苏 轼)

定 风 波
苏 轼
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,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鉴赏:
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,于简朴中见深意,于寻常处生奇警,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,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。
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,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,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。何妨吟啸且徐行,是前一句的延伸。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,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,余独不觉,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。徐行而又吟啸,是加倍写;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,更增加挑战色彩。首两句是全篇枢纽,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。竹杖芒鞋轻胜马 ,写词人竹杖芒鞋,顶风冲雨,从容前行,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,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、笑傲人生的轻松、喜悦和豪迈之情。一蓑烟雨任平生 ,此句更进一步,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,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、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。以上数句,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,充满清旷豪放之气,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,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,心胸为之舒阔。
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,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。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,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。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,归去 ,也无风雨也无晴 。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,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: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,毫无差别,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、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?句中萧瑟二字,意谓风雨之声,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。风雨二字,一语双关,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,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。纵观全词,一种醒醉全无、无喜无悲、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。读罢全词,人生的沉浮、情感的忧乐,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。

一首宋词和赏析

苏轼:江城子
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
苏轼

  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、鬓如霜。
  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、短松冈。

【赏析】
  这是一首悼亡词。宋神宗熙宁八年,苏轼正在山东密州做官,这一年也正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。正月二十日夜,词人梦见亡妻,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词。上片写死别之苦,思忆之深。词人含泪向亡妻诉说心中的思念与悲伤:十年来生死相隔,天上人间两茫茫,不需要刻意追思怀想,自然而然地萦绕心头难相忘,你孤零零的坟墓在那千里远的地方,我无处倾诉满腹凄苦悲凉。上片末三句“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”,透露了词人凄凉困顿的身世之感。下片写梦游故乡与王氏重逢的情景,似真似幻,温馨而又迷离。“小轩窗”四句,白描乍逢场景,意幻情真,虚中带实。“料得”写梦后设想对方怀念自己,“年年肠断”,柔情绵绵无尽,令人酸楚。以词悼亡,苏轼首创。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如此凄婉动人,除了词人所怀有的那一腔缠绵真挚的爱情之外,还得力于“生死”和“幽梦”这两大因素形成和产生的“距离感”,而“距离感”又产生和加强了“审美感”。

版权声明

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对此本站均没有商业用途,仅供学习与交流;本站不负任何责任! 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 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QQ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